2007年11月24日 星期六

阿婆的孩子

阿婆的孩子
隔代教養問題,如何搞定?

文╱林口長庚醫院兒童心智科主治醫師 梁歆宜
輯╱張玉櫻
「隔代教養」在台灣已是普遍的現象,然而所衍生出的問題也不少!父母能陪伴在孩子身邊當然最好,若不得已必須將孩子委託給祖父母照顧時,怎麼做才能取得最佳的平衡點?怎麼做對孩子最好呢?
隔代教養的形成原因與社會因素
    
早期的隔代教養的成因大多是父母雙亡、離婚或是因托育的需求所產生。隨著社會的變遷、都市化及雙薪家庭的增加,台灣隔代教養已經是普遍現象,且有逐年增加的趨勢。
    
有別於早期,現今隔代教養的成因越趨複雜化,涉及層面也越廣。例如:雙薪家庭的父母為生活打拼,然而好的保母可遇不可求,於是委託親人或是祖父母照顧孩子常成為職業婦女在兩難之下的抉擇。此外,離婚率增高,單親家庭的父母獨自照料孩子有困難,因此需要祖父母的協助。其他如未婚懷孕、遺棄、父母親身心障礙、低收入戶,或因工作型態改變使得父母皆在海外……,皆為現今隔代教養的常見原因。
隔代教養可能出現的5大問題
  隔代教育的定義很廣,有的是祖父母全職照料;或是白天由祖父母照顧,晚上由雙親輪流照顧模式;或是假日才由雙親照顧等等,都算是隔代教養。普遍出現的問題如下:
1.
管教問題:
    
人的心情隨著年紀不一樣而有所改變。許多當了阿公、阿媽的人,多只是想要疼小孩而不是管小孩,再加上活動力下降,面臨孩子的吵鬧,常淪為「有吵的孩子有糖吃」。這和一般父母期待培養孩子獨立照顧自己的能力是不一樣的。此外,兩代(祖父母與父母)價值觀觀可能有所不同,面對管教態度的意見、想法、態度、技巧也有所不同,如果沒有良好的溝通,很容易造成彼此的衝突。
2.
祖父母的體力問題:
    
如同小偉的例子,年邁的兩老面對孫子旺盛的活力,是心有餘而「力」不足。除了體力上的限制,祖父母的健康狀況也是需要注意的一環。過度的勞累可能會惡化祖父母原本的病情(例如高血壓、糖尿病等),或是增加發生意外的危險(例如制止孫子的追逐而不小心骨折或是跌倒);有些照顧者出現記憶力下降的情形,也可能影響照護的品質(例如重複餵藥等問題)。
3.
語言溝通問題:
    6
歲以前是孩子各方面發展的黃金時期,語言發展也是非常重要的一環。語言的不同(例如祖父母只講台語或是客語)或是語言刺激不足(例如祖父母活動力下降,較為沉默)等,皆可能影響孩子的語言發展。
4.
兒童發展心理層面的影響:
    2-3
歲是嬰幼兒發展「依附關係」的重要關鍵時期。孩子的成長只有一次,孩子的童年也只有一次,父母即使不能時常陪伴在孩子身旁,仍要注意與孩子建立關係。
5.
文化刺激問題:
    
嬰幼兒處於腦部發育的關鍵時期,最重要的就是藉由外界不斷的刺激來增進學習。祖父母被認為屬於文化刺激較為不足的一群,故被認為較不能提供多樣的文化刺激。
隔代教養也有好處
    
當然,隔代教養也有其正面的影響。祖父母除了協助自己的子女照顧孫子女,減輕他們的負擔,除此之外,有經驗的祖父母面對孩子的狀況,較能心平氣和地處理,不會像有些新手父母的過度焦慮。
    
另外,祖父母除了扮演撫養照顧的角色,也可以扮演多種的角色。在新兩代及三代關係中,當親子之間衝突對立時,祖父母可以成為新兩代的橋樑及緩衝。如果祖孫關係良好,對孫子女而言,也可藉由與祖父母的相處,對年長者建立一個正確及實際的看法,而非老人家總是嘮嘮叨叨,難以相處的觀念。
結語
    
隔代教養是社會變遷下的產物,也是當今社會不容忽視的一環。不可否認地,有其利弊。但當我們面臨無可避免的隔代教養時,應該在這之間取得較佳的平衡點,以孩子的最大利益為考量,提供孩子幸福而理想的成長環境,這是父母與祖父母可以共同攜手創造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體驗全新Yahoo!奇摩電子信箱2.0 - 馬上體驗

沒有留言: